学术头条:能感觉到疼痛的机器人,我国建成千吨


《柳叶刀》子刊发表中国一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初步临床试验结果
中国研究人员15日在英国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对一种候选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开展了1期和2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这种疫苗安全并且能够在健康的志愿者身上诱导产生免疫应答。报告说,今年4月29日至7月30日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中国开展了相关的临床试验,其中涉及超过600名年龄在18岁至80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结果发现,所有志愿者在接种这一候选疫苗后42天内均产生了免疫应答,并且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自然》表态美国大选:支持拜登,谴责特朗普一系列“破坏”
当地时间 10 月 14 日,《自然》(Nature)期刊发表社论,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特朗普的竞争对手、美国总统候选人拜登,并对特朗普政表示谴责责。文中提到:特朗普在任期间”退出了一系列关键的国际科学和环境组织…试图破坏民族、国家和国际机构的集体努力”;他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 “无视科学、规则、民主制度以及事实”,“在病毒问题上撒谎”的“灾难性应对”,已造成美国超过 21.5 万人死亡;其提议限制国际学生签证期限的举措,使得“美国作为一个对世界学生和研究人员开放和欢迎的国家的声誉已经受到影响……”此前,《柳叶刀》、《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学术期刊已全部发声,对特朗普政府进行批判。
研究:婴儿感染新冠病毒大多因环境暴露亦有垂直传播
《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医学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根据对176个婴儿报告病例的分析,发现大部分(70%)新生儿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是由环境暴露引起,另30%的报告病例可能是从母亲那里垂直感染。该论文通讯作者、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医院丹尼尔·德·卢卡(Daniele De Luca)及其同事对已公布的新生儿(出生后30天内)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进行荟萃分析,其病毒感染定义为至少一次鼻咽拭子检测呈阳性和/或在血液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论文作者分析中55%的婴儿(97例)后来发展为新冠肺炎患者,他们的临床症状似乎与老年患者报告的症状相似,包括呼吸道症状(52%的病例)、发热(44%)、胃肠道症状(36%)和神经系统(18%)症状。
研究揭示无症状新冠患者的免疫反应:淋巴细胞水平较高
近日,由河南师范大学生命学院的余国营教授课题组主导的一项关于52例COVID-19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于本周在《mSphere》杂志上发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无症状患者。该研究的作者发现,无症状患者的病毒载量与有症状患者相当,但是无症状患者表现出较高的淋巴细胞水平,清除病毒颗粒的速度更快,长期感染的风险以及长期并发症风险均较低。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病毒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该过程中起作用。
中国科学家新发现!一种抗微生物药物或有望治疗新冠感染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香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能够负担得起的用于治疗胃溃疡和细菌感染的抗微生物药物或有望在动物体内抵御冠状病毒的感染。利用叙利亚仓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发现,其中一种名为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BC,ranitidine bismuth citrate)的药物或能作为潜在的抗SARS-CoV-2感染制剂。
新冠疫情下城市危机预测出炉:城市密度越大,疫情可能越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美国东北大学、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使用来自中国各个地级市和意大利各省的日常流行病学数据、气候和人口数据以及利用百度和COVID-19聚合流动研究数据集的人类流动数据衡量的对当地干预措施的反应来确定传播的驱动因素,重点关注病例的时间聚类在中国各个地级市和意大利各省之间如何不同。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0月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owding and the shape of COVID-19 epidemics”。
新抗癌药伪装成病毒“感染”癌细胞 让肿瘤彻底暴露从而精准打击
一种新的抗癌药物通过模仿病毒“感染”癌细胞,帮助免疫系统摧毁肿瘤。这种名为BO-112的药物正在进行人体试验,它模仿了双链RNA分子的结构。BO-112利用了这种细胞防御机制——一旦注射到肿瘤内部,这种药物就会帮助唤醒体内免疫系统攻击癌症。注射BO-112后,肿瘤就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发出免疫系统可以识别的危险信号。该药物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放射肿瘤学助理教授Anusha Kalbasi博士研发,他称这种药物在小鼠和少量人体身上进行了试验。
文章来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ttyxzzzz.cn/zonghexinwen/2021/0917/392.html